“团队里都是新人,没人能扛活”“明明定了目标,最后还是不了了之”“员工总犯同样的错,说多少遍都没用”……
不少管理者都有过这样的困惑:明明花了不少心思,团队规模也在扩大,可效率就是上不去,凝聚力更是无从谈起。其实,带不好团队,未必是人出了问题,很可能是你没抓住管理的本质。
真正的管理,说到底就三件事:先画圈,再画饼,最后画叉。
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动作,恰恰能落地精益领导力的核心 —— 明确方向、建立能力、做教练、养文化。把这三件事做透,团队才能自驱、自律、自我改进。
很多团队之所以混乱,不是员工能力差,而是连 “该做什么、怎么做、做到什么程度” 都没说清楚。所谓 “画圈”,就是给团队定规则、定边界、定方法,先把管理的 “地基” 打牢。
之前接触过一家互联网公司,部门里常常出现 “一件事多人管,一件事没人管” 的情况:运营觉得活动方案该由设计先出,设计觉得得先等运营明确需求;客户反馈来了,销售推给客服,客服又推回给产品。后来部门经理重新 “画圈”,明确了每个岗位的职责边界 —— 运营负责输出活动核心需求,设计需在 3 个工作日内出初稿,客户反馈由客服先初步筛选,涉及产品优化的再同步给产品部,同时制定了 “需求对接表”“反馈处理流程” 等标准文档。
短短一个月,部门的内耗减少了 40%。因为大家终于知道:什么事该自己做,做成什么样算合格,出现问题该找谁对接。
精益管理里常说 “没有清晰的流程,就没有改进的基础;没有共同的标准,就没有一致的执行”。画圈不是限制自由,而是给团队一个明确的 “行动框架”,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方向,避免在混乱中浪费精力。
提到 “画饼”,很多人会觉得是 “空口说白话”,但真正的精益领导力,画的从来不是 “虚无的大饼”,而是 “看得见、摸得着、能实现” 的目标。
所谓 “画饼”,本质是给团队 “给愿景、给动力、给方法”—— 先让大家明白 “为什么要做这件事”,再告诉大家 “怎么才能做成这件事”。
有个做制造业的朋友,之前在车间推进 “精益生产”,一开始员工都很抵触:“我们一直这么做,没必要改”“改来改去反而麻烦”。后来朋友没有硬推,而是先给员工 “画饼”:“如果我们能把生产流程里的浪费去掉 —— 比如减少原材料的损耗、缩短机器的等待时间,每个月不仅能提前 1-2 天完成生产任务,大家的绩效奖金还能多 20%,加班也会少很多。”
接着,他没让员工 “盲目试错”,而是带着团队一起拆解目标:先统计当前的原材料损耗率,再分析损耗出在哪个环节,然后制定 “每台机器的巡检表”“原材料领用标准”。3 个月后,车间的生产效率提升了 15%,员工的奖金真的涨了,抵触情绪也变成了主动参与。
其实,团队不反感 “画饼”,反感的是 “只画饼不指路”。真正的好愿景,不是 “多干活、多赚钱” 的口号,而是把 “团队目标” 和 “个人利益” 绑定,既让大家看到未来的价值,也给出落地的路径。这样的 “饼”,才有吸引力,也才有执行力。
不少管理者都有个误区:觉得 “画叉” 就是 “挑错”—— 下属方案不行,打个叉;员工做法不对,批评一顿。可结果往往是:下属下次还是犯同样的错,员工越来越没信心。
精益领导力里强调 “领导者要做教练”,而真正的 “画叉”,从来不是简单的否定,而是 “会判断、敢纠偏、能辅导”
:告诉对方 “为什么错”,再教他 “怎么改对”。
之前有个做市场的下属,给客户出的推广方案被领导打了叉。但领导没只说 “不行”,而是指着方案问他:“你这个方案里写了‘提升品牌曝光’,但客户的核心需求是‘增加线下到店人数’,你的推广渠道都是线上,怎么对接线下?另外,你说‘投入 5 万预算’,这 5 万具体花在哪些地方,能带来多少到店客户,有没有测算过?”
接着,领导帮他梳理了 “先明确客户核心需求,再匹配渠道,最后做预算测算” 的思路。后来下属修改的方案不仅通过了,还成了部门的优秀案例。
管理者的核心不是 “自己做对”,而是 “让团队做对”。当下属犯错时,与其批评指责,不如像教练一样指出问题、教方法。一次有效的 “画叉”,能让员工成长一次;长期坚持,团队的能力自然会越来越强。
很多人觉得管理是 “管好人、做好事”,但其实真正的管理,是通过 “画圈、画饼、画叉” 这三件事,给团队立标准、指方向、教方法。
画圈,是让团队 “有章可循”;画饼,是让团队 “有动力前行”;画叉,是让团队 “在成长中进步”。
当你不再纠结于 “怎么管人”,而是专注于 “怎么通过这三件事赋能团队”,你会发现:团队不仅能把事做好,还能主动改进、自我成长。
毕竟,最好的管理,从来不是管理者 “一个人强”,而是让团队 “所有人都强”。
现在咨询,企业更早实现降本增效